年轻,债务无所谓
有资料显示,与节俭的父辈们相比,今天世界各地的年轻消费者,大多对债务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对美国信用卡公司来说,无异于发现了新大陆,它们纷纷把目光从接近饱和的美国国内市场投向海外,希望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能像美国人一样,沉缅于借债消费。在许多大银团,消费信贷是一块肥田,为公司创造着大量的收益。美国的花旗集团、MBNA、第一资本等大牌金融公司,如今正在世界各地斥巨资打广告战,积极争取与外国银行合资或独资经营消费信贷业务,以期利用小小的信用卡,打出名声,捞到利润。
在许多国家,当地银行自然也不想让美国人独享信用卡市场的大饼,它们采取五花八门的方法,极尽吸引顾客之所能。香港时兴以昂贵的赠品,如掌上电脑和DVD播放机等来吸引新客户;英国的银行则搞一些让人们意想不到小噱头,譬如,专门给男同性恋者发行一种叫“同志卡”的信用卡;在以色列,银行偏爱以上门推销,晓之以理,动之以利的古老方式,凭推销员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潜在的客户上钩。 曾几何时,负债在身绝对让人难以启齿。在德国,“债务”和“犯罪”是同一个词。以色列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曾让破产的债务人坐班房,但现在,它是世界上信用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今,信用卡文化悄然推倒了在过去看来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在许多地方,借债的羞耻心已不复存在,节俭已经不再是美德。现在的时尚是,今天买,将来再付钱。在韩国,2001年的头9个月中,信用卡交易量达2520亿美元,比上一年陡然翻了一番。
信用卡的魔力自不待言。在美国,购物、订房、租车、个人的一切交易活动,需要的只是钱包里一张小小的信用卡。现金时代在美国已经被信用卡经济所取代。美国经济增长的2/3来自个人消费,而个人消费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信用卡贷款完成的。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信用卡早已越出美国的国门,一卡走天下,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失控:个人破产多
当然,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信用卡的负面影响,也伴随着它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开始让欠债者备受困扰。2001年,香港个人破产达9151宗,比上一年增加一倍,其中相当一部分与信用卡贷款失控有关。尽管这个数字与美国每年近100万的个人破产案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香港个人破产案增加之快,着实让银行当局吃惊不小。目前香港有关部门正准备规定个人信用贷款的限额,以防止将来出现更大的麻烦。在荷兰,申请破产保护的家庭,在1992年到1999年间增加一倍。在澳大利亚,近两年信用卡债务增长了59%,个人破产也大量增多。
对信用卡消费持积极态度的人表示,个人贷款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借钱的人都是想消费的,网上购物等新发明,在信用卡这种支付手段的帮助下,更使消费量大大增加。但对信用卡持批评态度的人则不以为然。他们强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个人债务的增多,使破产的风险大为提高。如果不加以控制,个人债务可以造成像70年代通货膨胀那样的灾难性后果,抑制经济的增长。
《脆弱的中产阶级:债务缠身的美国人》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教授伊丽莎白·沃伦指出:目前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出现财务破产的家庭都无一例外地在增多。批评者们更强调,在过去3到5年里,个人破产的情况,与信用卡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可以说,信用消费导致个人破产的高峰期还远远没有到来。
英国一向跟美国跟得最紧,在走向债务陷井的道路上也是一样。英国银行在20年前开始效仿美国,大量发行信用卡。现在,英国人平均每人拥有两张卡。而在过去8年里,英国个人消费债务总额翻了4番。从债务咨询公司的报告看,在英国,因为信用卡债务欠得太多而不得不申请破产的人,与美国的债务人情况大同小异。他们大多是大手大脚的年轻夫妇、新的失业者,或信用卡长期使用者,他们对信用卡依赖过深,难以自拔。
对个人来说,过度依赖信用卡,可能是个坏的开端。以英国为例,由于大约6成的信用卡客户,是25至39岁的年青人,他们身上背着的沉重债务,使他们在踏上人生之路一开始,就处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有人钱包里装着好几张信用卡,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旧卡刷满了,就再去申请一个贷款额度更高的卡。而很多银行是来者不拒。
信用卡:银行的摇钱树
信用卡通常分为有银行存款担保和无担保两种。对信用卡发行商来说,无担保的信用卡最有利可图。《信用卡国度》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曼宁说,实际上,银行最想贷款给那些还不起钱的人,以便通过罚款和惩罚性利率,获得高昂的利息收入。目前,银行的这个战略正在取得成功。向来以节俭著称的荷兰,连政府所属的邮局银行也开始发行信用卡。其中有一家银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全国1600万人口中,发展了100万个持卡的成员。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进入信用卡发行商的钱柜。在爱尔兰,差不多有一半的信用卡持卡人每月都平不了账。由于信用卡贷款年息高达25%,所以银行可以坐收至少10%的利润。据统计,由于美国政府放松了对银行的管制,银行界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银行就是靠来自信用卡业务的宝贵利润抵挡着股价下跌或被竞争对手收购的危险。美国银行的经验给英国等其他国家带来了启示,许多外国银行也开始争取从信用卡业务中获益。在欧洲,VISA卡欧洲分部去年的业务量上升了12%。
亚洲的金融业界也受到信用卡业务的诱惑。在日本,信用卡在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普遍好面子,认为公开借钱很丢脸,因为负债在日本一直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这正中信用卡公司的下怀。用信用卡,你可以借钱,又不被别人看见,更用不着和别人费口舌。
其实如今在不少地方,欠一屁股债根本用不着不好意思。甚至,像美国一样,欠债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去年开始世界经济不景气,一些信用卡发行公司也随机应变,开始对那些付不起债的人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美洲银行集团对自己的客户服务代表重新加以培训,让他们把注意力从每小时打多少电话拉多少客,转移到帮助持卡人解决问题上。这家银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网站,以便帮助那些面临破产的客户及时重新安排债务的偿还。这个系统既为持卡人提供便利,同时又使他们用不着与银行代表直接交谈,免得他们陷入窘境。
不过,也有一些信用卡发行商,因为经济不景气和利润下降而对持卡人加以苛求。在美国,一些公司不但提高了拖欠债务的罚金,而且缩短了免付利息的优惠期。过去,客户一般在25天内准时还款就不用支付利息,现在不少信用卡发行商把这一限期降到了20天。
美国一家信用卡网站的主管认为,信用卡这一行的经营哲学是“笑里藏刀”。开始的时候是大打价格战,以零利率吸引新的客户,可一旦你一两次没及时偿付欠款,一切麻烦就会接踵而至,从简单的拖欠费、超额度费到高达25%甚至30%惩罚性利率。一些人因为最初经不起信用卡的诱惑,申请大把信用卡在手,无节制地刷卡、借债,等发现债务积重难返,一切就晚了。此时留给他们的,大概就只有去破产法院这一条路了。
来源:《环球》2003年第2期,总第323期。
上一篇:关于人民币的二元方程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