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7期
摘要:本文认为,城市是分工和协作的产物。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需要有一种空间形式,降低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减少专业协作和交换之间的交易费用,使这种空间内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规模收益递增,并获得外部经济,综合起来成为空间的聚集经济,这就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而交易空间的科层性,使对等和就近交易又节省成本,但绝对的超级城市和绝对普遍发展小城镇都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因此,城市也呈科层分布,即存在小集市-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市圈这样的城市体系,而其怎样分布和演变,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仍然是市场机制。
关键词:城市起源;交易费用;城市体系
作者简介:周天勇(1958-),男,青海民和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北京100091
城市为什么起源、发育和发展,为什么呈大小不等的城市体系状分布,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之谜,也是一个基础性的学术问题。只有从经济的内因方面将其分析和解释清楚,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化的不可抗拒性;才能不片面地强调重点发展小城镇,或者主要发展大中城市;才能正确地选择合乎规律的城市化道路和政策。
一、城市起源和发育的经济学动因及其对现代城乡发展战略的启示
城市为什么起源,可以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各个方面进行解释。然而,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和经济制度的演变,是人类社会一切进步和文明的基础原因。
人类古代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的分工:从产业分工看,一是从收获无保障的狩猎和采集,发展到专门的游牧。二是牧业和农业分工,形成专门从事种植业的产业。三是一些为居民生活服务、为农牧业服务的手工业从牧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手工业;从职业分工看,也发生了家庭内劳动与家庭外生产、狩猎者与种植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部落首领、专事宗教的人等)、居民与军士、耕田者与手工匠等等的分工。分工不仅会形成不同产业结构,而且在空间上也会形成这种分工和协作的地理形式,这就是城市。
1.城的起源之一:降低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
生产力的发展,是财富剩余和积累的前提;而产业和职业的分工,是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基础。
生产和消费资料向有世袭地位和竞争能力的阶层、职业和产业集中,于是财产的安全成了寻找一种有效制度保护的需求。历史上许多制度的形成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比如统一的语言、道路、货币、文字、统一的度量衡等等,就大大节省了人们交换和交往中时间和费用,提高了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但是,经济学界对财产安全的制度需求和供给,及其成本高低探讨的很少。这也是城堡起源一直得不到一个经济学意义上合理解释的原因所在。
在古代,即使两个在内部成员中都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劳动和分配制度的部落之间,都会有利益的冲突,即互相掠夺人口和财富,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多分配有限的资源。而私有制条件下,则更是这样。他们需要在壮大武装力量、修筑城墙和城池、发动战争武力征服对方等等之间进行选择。而博弈的结果,可能都选择一种损失最小、最经济的制度来保护财产。
我们假设有一个部落首领兼奴隶主,其财产安全可选择两种保护模式:一是不建设城墙,全部雇专门保护其财产的保安人员,需要500人,一年1人住所、装备、培训、生活等等,需要开支250千克粮食,共计需要支出保安方面的粮食1215万千克;如果以30年为期,其需要保安的财产规模不变,所雇的保安人员也不变,需要支付375万千克粮食的财产安全成本。二是建设城墙,将所保护的财产在空间上围起来,建设城墙需要500人从事两年的建筑工作,则按每人年250千克粮食消耗,建城费用需要支付25万千克粮食,这样需要的保安人员大为减少,管城门和巡逻城墙的有20人足够了,每年支付5000千克粮食,以30年为期,需要支付15万千克粮食。共计支付其财产安全的直接成本只有40万千克。而假如前面的500人中由于建了城而节省的480人可以年人均生产粮食350千克,除去吃用,每年每人可给奴隶主交75千克粮食,则30年中还可给奴隶主创造108万千克的粮食收益。这样算下来,建城后节省的人力粮食收益与财产安全需要消耗粮食成本相抵后,部落首领还多得68万千克粮食的收益。
显然,如果从经济学上讲,全部用保安人员来保护财产的开支如果小于建设城池,则城池这种制度就不会出现。这一经济学的比较,可以验证小到一个庄园,中到一个部落,大到一个国家的帝王,其居所和财产用城来保护,要比用大批的专门守护人员来保护,直接成本要低得多,并且节省了巨额的机会成本。于是,城墙、护城河、城门、远望角楼、烽火塔、吊桥、护城的武装人员等等,一整套的城池制度便被创造出来,提供给大大小小的庄园主、酋长、国王等等,用以保护他们的财产。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考古的证实,可以确认中国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最早期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传说和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是鲧城和禹都。关于鲧城,史书上说,"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候背之,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①「见《世本·作篇》、《淮南子·原道训》、《吕氏春秋·君守》、《吴越春秋》等。」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也在两河流域各部落的争斗中建设了许多城堡,用来防卫。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了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其中的乌鲁克,占地1100英亩,人口达5万人。[1]从中不难看出,城池作为一种制度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的确是为了安全,其实就是城中君王和居民财产的安全;从经济学上讲,这种制度可以降低获得财产安全的成本。
2.城的起源之二:协作费用、规模收益和外部经济
城墙、护城河等这些制度要件的出现,原由在于其可以降低保护部落公共或者私人财产安全的成本。但是,它只是城起源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全部。光有城墙,城中只有部落酋长或者国王家族,城中没有人口和工商业者,只能称之为庄园或者土堡,不能称其为城。因而,仅仅城是降低获取财产安全成本的制度形式,解释不了为什么古代民居、手工业作坊、店铺等等会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形成最初的城中的人口和工商业来源。那么,为什么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店铺等等,会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呢?从经济学原因看,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城与乡的关系来看,城是工商业和农业分工的地理形式;就城内部来看,民居、统治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等集中在一起,城也是便于他们分工和协作的地理集聚形式;而城则是大大降低分工和协作费用的地理形式,这是城特有空间聚集经济的内容之一。农业和游牧业是用地较多的产业,因此,从地理上看,是一种分散的经济。而工商业则是用地较少的产业,从空间上看,为了节约土地和便于协作,是一种需要集中的经济。分工必须要有协作,没有协作,也不可能产生分工。但是,协作是有成本的,有协作的信息、交通运输、谈判等成本。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只有分工者在地理上集中,才能大大降低这些成本。比如:集中在一个城里,制马鞍的才能最快地找到铁匠,找到皮匠,而且知道谁的手艺最好,为他的马鞍进行配套。再比如:如果铁匠和皮匠居住都很分散,制鞍的人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去购买铁件,到另一个很远的地方购买皮件,他的运输成本就很高,而且运输这些部件的机会成本也很高。而集中在一起,则节省了这些运输费用,并节省了时间。还比如:在协作过程中,如果铁匠作坊有10个,不在一个城里,而是分散在许多乡村中,互相离得又很远,制鞍者购买铁件,要与10个铁匠一个一个地谈判,才能知道谁的货最好,谁的价格最低,谁的交货时间最短。这样,协作的谈判成本极高。于是,铁匠、皮匠、马鞍制造等分工者,发现他们在地理上就近居住,在协作中会节省大量的信息寻找、运输和谈判费用,时间效率也大为提高。这就是生产者和服务者们在地理上集中一起的经济原因。
第二,只有人口、作坊和店铺的集中,一些需求才能规模化,进而使生产和服务规模化,而生产和服务的规模化使提供产品和服务者的固定和分摊成本大大降低,生产和服务量高于最低盈亏点规模①「即盈亏临界点规模,在这盈亏规模点以下,生产和服务不能有效地摊销一些固定成本,在此以上则每单位所含的各种分摊成本越来越小,使生产和服务的收益递增。」,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使生产和服务者获得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这是城市聚集经济的第二个内容,也是城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分工的形式是专业的生产和服务,人口聚集后形成的规模化需求,也即人口、作坊和店铺等等在地理上集中的城的形式,是专业化生产和服务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规模化生产和服务又吸收了更多的人口、作坊和店铺到城里来,进一步使分工和专业化获得更大规模的需求,城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人口、作坊和店铺的越来越多,新的规模化的需求不断出现,从而出现新的分工和行业;需求和生产及服务,互为条件,互相推动,相互作用,使城的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在一个很小的村庄里,酒店这种专门的行业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它面对的社会需求几乎为零;而在一个城里,节日、婚娶、送丧、祝寿、升官、中举、迎来、送往、朋聚、旅客等,对酒店的需求规模足够使酒店业获得利润,这样酒店这种分工的行业才能生产和发展起来。酒店、作坊、店铺等等就这样追求规模化的需求而趋于集中,逐步地在地理上形成城这样一种空间形式。
第三,人口、作坊、店铺等等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外部经济效应,而居民、作坊和店铺追求这种外部经济,又不断地使其在地理上集中,在空间上形成城,并使其不断地扩大。从供排水、道路、信息、购物等等活动来看,居民、作坊和店铺在城中,更容易获得这方面的服务和供给;而在分散的农村中,不可能提供便利的供排水、宽敞的道路,也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并且购物也极不方便。城中的这些基础设施,也可能是城中公共机构(如城的管理部门)提供的,也可能是酋长或者皇家提供的,或者是私人建设的,然而,城中的所有居民和其他工商业者虽然没有投资和支付成本,却都分享了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这就是集中给他们带来的外部经济。一些手工业者、作坊主、店铺老板等等,发现在城中,比在农村更容易和更多地得到这种不需要自己支付成本的外部经济,使得他们在地理上集中,形成城,并使其规模逐步扩大。
因此,狭义的有关城的空间聚集经济,可以看成是集中后分工协作费用的节省,规模生产和规模服务的收益递增,以及人口、作坊和店铺集中后形成的外部经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聚集经济,是城起源的重要推动力。②「杨小凯在他的新兴城市化理论中描述了分工演进与城市起源的关系,他看到了城的出现,会节省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交易费用。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但是,他没有揭示的是,城的出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是,除了节省城乡分工的协作费用外,城更大程度上能在城内各种分工的协作费用大大下降。并且,城的起源,并不是单纯源于农业和工商业的分工,而还源于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城内协作费用降低,集中后的规模收益递增,以及集中后获得的外部经济。」
3.市的起源:降低互相交易的费用
上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原因上分析了作为城的要件的城墙的起源,作为城的内容的人口、作坊和店铺在城中的集中,但是,一些城市起先并没有城墙,也没有定居的人口和固定的作坊及店铺,而可能是一个小村子,或者连村子也没有,只是日起而聚,日中而市,日落而散,后来以市而兴,逐步有了居民定居,有了固定的店铺,再有了前店后作坊等等,成为一定规模的城市。因此,上面关于降低保护财产安全成本和获得聚集经济之原因,这不能完全说明为什么人们要到一个固定的地点来集中交易,从而形成集市。不说明这点,不能完全从另一个方面解释清楚许多城市最初的起源。
不同的分工形成不同的生产行业,而不同生产行业之间的产品要进行交换,需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本:一是信息搜寻费用,包括要交换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数量等信息的了解,需要化费时间和代价。
二是协商谈判费用,交易者之间相互要进行了解,要讨价还价,最后签订合同。三是交通运输费用,其费用的大小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般取决于运输距离,距离越长,成本越高;否则,反之。四是产品的仓储费用,产品要堆放、保管、装卸、防盗等等,也需要消耗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总起来,就是交易成本。
我们设想这样一种分工和集市兴起的历史过程,首先是农业和牧业的分工导致了茶马互市的形成。人类历史上,农业和牧业之间第一次进行了分工,于是牧业产出的畜皮和毛等要与农业生产的粮食和茶叶等产品进行交换。如果游牧者和农业生产者各自深入到农业和牧业的各个村庄和牧场去搜寻信息,一家一户地进行寻问和讨价还价,而且一家一户都到很远的地方去从事数量很少的产品交换,一户需要一个保镖、一户需要一个堆放物品的场地。这样,搜寻信息、协商谈判、货物安全、交通运输和仓储保管等费用十分高昂。
在长期的农业产品和牧业产品的交换过程中,需要交换产品的牧民和农民发现,如果大家都到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交界的一些固定地点来交换,各自不需要走很多的路、花很多的时间,就可得到许多方面的信息,寻找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减少;而且,一家谈判未果,可就近与另一家协商,谈判费用也大大下降,同时卖者之间充分竞争;产品向一个地点集中运输,并集中仓储,也节省了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①「杨小凯和赖斯在1994年论证了为什么集中交易可以改进交易效率这样一个经济学上的命题,他们发现如果有许多村,没有集中的市,让他们各自之间自由交易,则网络线距离过多、过长,而分散交易的成本很高;如果将这些村的交易都集中到一个市上时,由于交易网络距离和交易次数明显下降,则交易费用大大减少。(见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于是,农业和游牧业交界后些地点,慢慢演变,约定俗成,就形成了固定的集市。
再后来,有人设销售店辅,有人设旅馆,有人开酒店,商人集中而居,城市得到发育。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牧业中分工出来,这样加速了市的进一步发育和形成。一部分劳动者从业余从事农牧业生产工具和农牧民生活用具的制造,变成了专门进行犁、家具、鞍、帐篷、锅等制造的手工业者。这样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手工业与农业和牧业相比,其特点是摆脱了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可以在空间上用地较少、高度集中而得到发展。而手工业者发现,如果他们分散地在各个乡村进行加工和生产,他们的作坊建在乡村中,那么,他们产品的销售就离市场较远,运输费用很高,谈判费用也很高,分工的各行业之间无法进行协作。而如果他们在地理上集中到一起,各种交易费用大大减少,而且协作起来则很容易。于是,手工业者们集中到容易将产品卖出去的固定的市中设立作坊,集而成市。
商业又与农业等进行分工,从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等这些物质生产行业中独立出来,其交易要求的集中特性,又要求商业在地理上比手工业更加趋于集中。我们可以设想,在农业区和牧业区交易的集市上,出现了专门的商人,在市中设购销店和仓库,将农业和牧业产品收购集中,再批发给到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去销售的零售商。于是,收购、运输、仓储、加工、批发、零售等等,这些与交换有关的商业发展了起来。各种产品的店铺林立,出现了专门的仓库,也出现了大车店等。因此,商业的专门化和发展,使城市进一步得到了发育和发展,并且完善了其市的空间功能。
上面我们描述了农业与牧业分工→手工业与农牧业分工→商业与手工业、农牧业分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经济学动因。其实,在古代,作为降低保护财产安全成本的城的起源动因,与作为集中后降低协作费用、规模收益递增和获取外部经济的城的起源动因,与降低交易费用的市的起源动因,互相作用,相互推动,共同促进了城市的起源、发育和发展。
但是,古代城市与近代和现代城市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1)城市处于自给自足经济的包围之中,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发展规模有限。由于古代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十分明显,特别是农业和牧业,绝大部分生活和生产用品由自己提供,需要交换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城市与农业和牧业之间的交换规模有限,作为地理形式的市的发展也很缓慢。(2)城市内分工和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受到技术进步有限和缓慢的限制,分工不十分细化和深化,作坊式的生产力方式,使产品的再大的规模化生产受到局限,因此,分工和协作对城市规模扩张的推动力也不是很强。(3)城市有明显的封闭性。城市作为降低财产保护安全成本的制度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古代,特别是中国古代,甚至在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城墙、护城河、吊桥、城门等这样一些制度要件则很完备,但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开放性较差。
上一篇:财政供给与国家政权建设:广州市基层市场管理机构(1949-1978)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