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社会稳定,虽然大家都赞成,但是人们对社会稳定的理解恐怕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是否在社会中完全消灭了任何矛盾和冲突才算社会稳定?是否社会舆论完全一致才算社会稳定?是否老百姓完全不批评政府才算社会稳定?是否人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社会的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而不做任何反抗才算社会稳定?等等,人们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研究社会稳定时首先就应该明确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解释清楚的。一般的说,社会稳定就是指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的状态。也就是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正常运行。而所谓正常运行,在一般人看来就是维持不变。因此在许多人看来,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使各方面的社会秩序保持不变。而任何能够引起社会秩序变化的事情就会被看作是影响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因素。但是任何一个处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其社会秩序是不可能不发生变化的。尤其是所谓的转轨社会,社会本身要从一种轨道转入另一种轨道,社会秩序也将会随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否就一定会破坏社会稳定呢?其实并非一定如此。例如中国的社会转轨过程,从原有的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社会秩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定要破坏社会稳定,而事实上也是基本上没有破坏社会稳定的。然而我们也确实看到,在我国社会转轨过程的某个阶段上,发生过几次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使社会稳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又说明社会秩序的改变又并非完全不会引起社会稳定的破坏。另外,在一个国家中的符合正常社会秩序的一般社会行为模式,如果被运用到别的国家中去,就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再有,当社会秩序已经随着社会本身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后,如果要想恢复原有的、变化以前的社会秩序,也会引起社会稳定的破坏。这些情况便使社会稳定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给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造成了困难。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稳定问题首先和主要地是涉及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中,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也不同。把一个国家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搬到另一个国家中去,就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同样,把社会发生变化以前的社会秩序运行机制搬到现在来,也会破坏社会稳定。因此保持社会稳定就意味着要弄清不同国度或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社会秩序运行机制的状况。不同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之间是不能随意替换的。但是社会秩序本身又是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也是要不断改变的呢?是的,但社会秩序运行机制的改变却并非任意的。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运行机制是在新的社会变化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它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人们不能任意改变的。而社会秩序的变化与社会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直线的关系,社会稳定只是与社会秩序变化的方式和速度有关。如果社会秩序的变化采取适应社会承受力状况的合理方式并渐进地进行,则不会影响社会稳定。这样说来,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社会稳定呢?我们说,这种社会稳定应该是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能够容纳社会秩序的有规律变迁的社会稳定。我们不能想象有一种绝对的、一潭死水式的社会稳定,而只能是相对的、包含着社会变动、社会的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对政府的制约、社会舆论多元等等因素的那样一种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问题。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问题和控制方法问题;是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人民群众对既有的社会秩序的共识问题;也是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博弈所产生的客观后果的问题。所以,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方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从前面所列举的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稳定形成挑战的许多事实中可以看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还可以看出,在众多的因素中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常性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中的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都是与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有关。因此在分析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时,都必须紧紧地抓住利益问题并给予很好的解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另一方面人们在实现利益上所产生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程度不同的矛盾便广泛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在利益矛盾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引起范围和程度不同的利益冲突。
一般的说,社会利益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呢?利益冲突源于利益矛盾,而利益矛盾又源于利益差异。然而,社会能够没有利益差异吗?如果可能,那么就可以从源头消灭利益冲突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其中人们的利益是没有差别的。即使在我们搞平均主义的时代,在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这几部分人之间,利益差异仍然是很大的。而且每一部分人之中也还是要分不同级别的。只是在同一级别中的人们才是平均主义的。正是这种平均主义再加上人们身份的封闭性,便造成整个社会失去动力的状态,最后把国民经济拖到崩溃的边缘。所以,幻想社会没有利益差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一个社会有差异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发展。既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利益差异的基础上产生利益矛盾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利益矛盾虽然可能产生利益冲突,但并不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利益冲突。那么利益矛盾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产生利益冲突和怎样产生利益冲突呢?为此,我们必须弄清利益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利益矛盾是指人们的利益相互对立的一种状态。而所谓利益的对立是指人们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损害或相互否定的倾向,也就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处于零和博弈的状态。但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利益关系中,真正处于零和博弈状态的情况是不多的。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属于心理上的对立。例如处于体制内的人们对于处于体制外的人们的高收入所产生的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以及贫困阶层面对富裕阶层所产生的利益丧失感。基于这种严重的利益丧失感,便会产生一种利益对立的心态。然而,由这种心态所产生的利益对立,主要不表现在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利益对立,而是表现在具有利益丧失感的人们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对立。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对立的典型表现。所有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损或产生利益丧失感的人们,都会把对立转向政府和社会。这是因为人们把自己看作是改革的受害者,因而是政府政策的受害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1,过去全能政府的路径依赖;2,人类需求发展的不可逆性;3,人们对消费水平横向比较和向上看齐的趋向;4,人们利益受损或产生利益丧失感与改革政策和改革进程的实际联系;5,在可见的未来人们看不到自己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的前景;6,一些偶然的因素加剧人们心理上的对立,等等。由此可见,对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地、适当地加以调整,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地调节利益冲突,就成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了。
那么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什么情况下和通过哪些途径会影响社会稳定呢?我们知道,社会上的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论多么严重,都不会影响社会稳定。然而,当人们的利益冲突发展到牵动许许多多人的时候,就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这里首先就涉及利益冲突的范围和规模的问题。其次,我们也会看到,在一般的利益冲突中,当冲突的双方无法解决问题时,国家就会以第三者的面貌出现,来调节冲突。当国家还能够充当第三者的时候,利益冲突一般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太大的威胁。但是如果国家在大规模的利益冲突中陷入了利益冲突双方的某一方时,则利益冲突将会变成社会上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的冲突,那么这种冲突就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社会稳定问题也涉及国家在社会利益冲突中的立场问题。再其次,我们还会看到,有时国家在社会利益冲突中虽然没有陷入冲突双方中的一方,但由于调节利益冲突的政策失误,或者由于人们对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缺乏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会造成人们把矛头指向国家或政府,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社会稳定还涉及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政策的正确性。
一般地说,社会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的途径大体上有如下一些:1,通过社会的政治共识的丧失;2,通过政府威信扫地;3,通过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的失效;4,通过社会价值观的混乱;5,通过人民群众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冷漠,等等。
社会的政治共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政治共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制度共识、基本程序共识和政策共识。一个社会如果丧失了政治上的基本共识,社会就要进入不稳定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仅仅在政策层次上失去共识,并不会引起社会稳定的破坏。但是如果因为政策的严重失误而引起人们对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和政府的立场的不信任,也可以影响社会稳定。例如,在社会利益冲突中,冲突的一方如果认为政府的政策是为了维护在冲突中的另一方的利益或者由于人们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认为政府政策的目的是与人民作对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政府政策能力和立场的严重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的威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一个没有或丧失了威信的政府当然无法充当社会利益的有力的调节者。由于上面所说的政府政策的严重失误,以及政府的严重腐败等等都能造成政府威信扫地。这一方面会使人民群众把政府看成一个坏政府,从而把反对的矛头指向政府;另一方面也使政府失去调节利益冲突的机会和可能,使社会利益冲突处于完全无调节状态。这样,冲突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社会规范可以包括各种法律、法规等等的硬规范,也可以包括社会生活准则等等的软规范。所有这些对于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于利益追求的方式和社会的利益冲突如果不破坏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就不容易破坏社会稳定。但是,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呈现出严重的无序状态的时候,人们就会无视各种社会规范从而产生社会的失范,这就会破坏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当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发展的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相互伤害的不断升级,人们就会变得不择手段,从而造成社会规范的失效。这样,冲突便破坏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从而使社会失去稳定。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基础,因而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一个稳定的社会,其价值观也是稳定的。有了稳定的价值观才能很好地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人们在无序的利益竞争和利益冲突中之所以能造成社会规范的失效,就是因为首先破坏了社会的价值观,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人民群众对国家命运的冷淡为什么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途径呢?这是因为政府在维持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特别是在政府遇到危机的时候,政府的力量就会变得十分软弱,从而使得政府不但无力调节社会利益冲突,而且自身权力的正常运行也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就可以度过危机而保持社会稳定。反之,如果人民群众的面对政府的危机而抱着十分冷漠的态度,则会使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消失,这样,一方面,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政府的倒台;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和冲突就都会表面化,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社会失去稳定状态一般有哪些特征呢?首先表现为政府威信的急剧下降和政策的失灵;其次表现为社会生活的失序;第三表现为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紧张,也就是反政府和反社会的行为大量出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第四,法律虚置,人们解决矛盾和纠纷已经不再依靠法律而是依靠实力;第五,社会经济生活脱离正常的轨道,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第六,政治话语混乱,人们对原有的政治话语表示厌恶,新的政治话语已经占有主导的地位;第七,国家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已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等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便使社会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形成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危机。
那么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的机制如何呢?首先是由于某种政策的后果或社会利益冲突的后果在相当大的人群中产生某种共同的特殊心理反应,例如利益丧失感、社会不公平感、被欺骗和被愚弄感、被侮辱和被压迫感、对个人前途的的茫然和丧失信心、对社会的变动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陌生感和压抑感,等等。这种特殊的心理产生之后,如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便会不断积累,以至于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特殊心理便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情绪。例如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反政府的情绪、对社会的对立甚至仇恨的情绪、对社会生活的幸灾乐祸甚至惟恐天下不乱的情绪、无视各种社会规范甚至以不遵守和破坏社会规范为能事的情绪,等等。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情绪或政治情绪的基础上,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相互对立的各种行为,以及不同群体的人们之间相互对立的行为。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某些政策的后果→特殊的心理反应→特殊的社会情绪和政治情绪→特殊的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上述行为发展的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防止社会的不稳定,就必须在不稳定形成机制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来割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尽量使问题解决在某一个环节之中而不会发展到下一个环节中去。特别是作为这一机制的起点的政策环节,更是关键的关键。这个环节上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环节上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由社会利益冲突发展到社会失去稳定状态,中间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过程呢?一般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心理效应阶段,一个是心理的社会效应阶段。所谓政策的心理效应,是指由某些政策所引起的特殊的对立心理;而所谓心理的社会效应阶段,则是指由这些特殊的对立的心理所产生的与政府和社会对立的各种行为,以及由这些行为的发展所形成的社会不稳定状态。如上所述,这第二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即从心理到情绪的阶段、从情绪到行为的阶段、从行为到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阶段,等等。
利益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往往还需要一些外部的条件,这种外部条件一般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国外各种势力的影响,包括政治颠覆、经济制裁、意识形态渗透等等;另一方面来自国内的某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等等。这些外部条件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它会加剧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会作用于利益冲突转化为社会不稳定的各种途径。
我国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现状如何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的利益追求被解禁之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和活力。但是,由于人们追求利益的起点和条件差异极大,因此社会的利益差别便突出地表现出来。虽然在富裕阶层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利益差别,但这种利益差别不会引起明显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关键在于贫富之间悬殊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人们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而往往是由于不同的机遇造成的,因而特别容易产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在体制内与体制外、在国企与外企、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在职与下岗、本地人与外来者、有特权的人与无权可用的人、有外快可得的人与单靠工资生活的人、暴富者与生活无着落者等等,都存在着重大的利益差异。这种重大的利益差异在一定的条件所造成的某种特殊心理的作用之下,便有可能产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这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并不直接地表现在个部分人之间,而是表现在利益受到损失的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造成各种所谓的“闹事”行为,或其他的社会破坏行为(包括社会犯罪行为)。
根据前面所提出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具体地分析一下在我国当前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究竟会不会发生社会的不稳定。
首先,从社会利益冲突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途径方面来看,我们在政治共识方面、政府威信方面、社会生活基本规范方面、社会价值观方面、以及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方面,都还没有引起重大的问题。因此,一般的说也还不存在由利益冲突引向社会不稳定的现实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上面所举出的各个方面都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例如:在政治共识方面,在利益受损的人群中,政治共识程度的降低是不可避免的;在政府威信方面,虽然中央和省市一级政府的威信较高,但基层政府的威信则因会为其政绩不佳或腐败而大大下降,而它们所直接面对的却是亿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基本规范方面,由于这些年来社会利益竞争的无序状态,使得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社会价值观方面,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虽然官方的价值观仍然占有统治的地位,但它和老百姓的价值观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在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方面,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眼前的具体利益,特别是那些利益受损的人群,更加如此。所有这些都包含着从利益冲突转化为社会不稳定的危险。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而要想堵住这种转化的途径,不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利益协调的问题,而且还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上述的关系到从利益冲突转化为社会不稳定的途径的各种问题。
除了阻止社会利益冲突转化为社会不稳定之外,我们还应该对于社会不稳定状态有一定的预测性,以便能及时地发现社会不稳定的苗头。那么,如何进行预测呢?我想,上面所分析的社会不稳定的一般特征,可以成为我们预测社会不稳定的“晴雨表”。如果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各种特征,或者是这些特征中的大部分,就要引起领导者高度地重视了。就必须逐个地分析产生这些特征的具体原因,以便予以解决。
另外,当我们了解了社会不稳定产生的机制以后,我们就应该对我们所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要事先很好地研究该项政策执行的结果都会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又会转化为什么样的政治情绪?而一定的政治情绪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又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等等。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制定每一项政策的时候,事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时时掌握社会利益矛盾冲突的状况和各种人群的社会心理和政治心理的特点。
当然,要解决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关键还是看能否解决当前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问题,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上,要想完全消除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协调与缓和这种矛盾和冲突。而协调与缓和矛盾和冲突的原则就是要使社会上的丧失利益的人群能够得到适当的利益补偿,从而使社会竞争避免零和博弈的结局。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实现社会正义,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平均主义;一方面要让利益的丧失者感觉过得去,又要让利益的既得者不会失去进取心;既要使社会尽可能和谐,又要使社会保持来自竞争的压力和动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社会稳定还存在一个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全局的稳定需要局部的稳定来保证。但是局部的不稳定却不一定会造成全局的不稳定。这一方面是与局部不稳定的范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局部地区在全局中的地位有关。如果局部不稳定的范围不大,或者虽然范围较大但不同的局部不稳定之间彼此处于孤立的状态,或者局部自身的地位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不是特别重要,那么局部的不稳定便不会影响全局的稳定。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首都的稳定在整个国家稳定中的作用。首都对于国家的全局来说,虽然是一个局部,但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局部。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作为政治中心,对全局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维护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的时候,紧紧地抓住首都的稳定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当前的维护我国全局社会稳定的工作中,也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首都的社会稳定上。作为北京市的市民,我们尤其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北京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方面,在发展首都经济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各国首都之林。但是在首都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首都的治安状况也还存在这着严重的隐患。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首都的社会稳定,从而影响全国的稳定。从这方面来说,也促使我们要探讨影响首都社会稳定的各种利益矛盾的状况以及其产生不稳定的机制。
总之,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特别是保持首都的社会稳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很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个课题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2000年12月1日于北大燕园
下一篇:叙事危机中的崛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素心书斋观点,素心书斋不享任何版权,不担任何版权责任。